您现在的位置:大连市企业联合会 > 工匠精神不能止步于“精神”

工匠精神不能止步于“精神”
2023-03-17 09:33:31   来源:   点击:

    国有企业应发挥国企党校、各级培训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创新工作室等作用,调动其组织效能,打造孵化工匠精神的有力载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如何深育工匠精神,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支撑关键。

    深育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1. 实现制造强国不会一蹴而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国有企业自上而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职工践行工匠精神。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

    2. 深育工匠精神恰逢其时

    工业制造强国都重视工匠精神的价值。德国堪称“世界制造业的标杆”,其产品以精密优良著称于世,孕育了保时捷、奔驰、宝马、西门子、阿迪达斯等一大批国际品牌。制造业的发达与德国人认真严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密切相关。

    日本著名企业三菱、松下、雅马哈、索尼等,涉及高精度车床、汽车、精密仪器、特殊钢材、造船等领域。他们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对技艺精致的追求达到了神经质般的狂热程度。还有瑞士的钟表制造、意大利的高端汽车、加拿大的高科技材料都享誉全球。

    正如李工真所著《德意志道路》中总结的德国现代化之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 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其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远远超越了对利润的角逐。

    日本经济大学研究生院特任教授、“长寿企业研究第一人”后藤俊夫也指出,日本拥有25321家百年企业甚至千年企业,核心秘诀在于工匠精神及其传承。

    中国要在2045年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企业深育工匠精神恰逢其时。

    工匠精神的理解偏差

    1. 工匠精神超越“工匠”

    提到工匠,我们毫不陌生,古代中国就是盛产能工巧匠的国度。从两千多年前的木匠鼻祖鲁班,到隋代著名桥梁工匠李春,再到传播China美誉的瓷器手工匠等,数不胜数。

    到了近现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也涌现了不少以“八级工”为人生目标的技术工,如钳工、车工、木工、焊工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各行各业践行、发扬工匠精神。

    2. 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

    课堂上每每问到“工匠精神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总有学员会回答“德国的”“日本的”“瑞士的”。古为今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对工匠精神的精微阐释。

    如古代描述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用“切、磋、琢、磨”来展现其中的仔细、认真与执著;再如,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卖油翁”等。

    可以说,自古以来,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血液里。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在各行各业取得重大成果,无一不是工匠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辉煌展现。

    3. 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精神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职业精神只有转化为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可执行的行为规范时,才能落地生根。

    日本著名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在40年授徒中教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木工,其中有50名被视为世界木工大师,活跃在各个国家,成为日本木工称霸全球的“顶梁柱”。

    秋山利辉培育世界级大匠的秘诀就是《匠人须知30条》,“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学会联络、报告、协商”“懂得感恩”“会打扫整理”“乐于助人”等,30条从无提及工匠精神。学徒8年间,每天背诵三遍,如此反复,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按照“须知”去做,最终成长为一流的匠人。

    深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1. 引导企业员工尊崇、认同工匠精神,培育文化氛围

    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台前”,他们越来越受瞩目,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更有了可学可敬的典范。人们对匠人更加尊重,对工匠精神更加推崇,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企业在引导员工尊崇、认同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上也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

    选树典型,提高工匠职业威望。如国家电网在推出蓝领工匠张黎明之后,又打造了电力义工钱海军,形成“北黎明 南海军”的格局。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主题宣讲、巡讲活动。比如青马课堂传承劳模工匠精神专题培训等。

    讲好工匠故事,展现工匠风采。比如福建电力协会庆祝建党100周年举办的电力行业“匠心匠行”活动,出版了《福建电力行业“匠心匠行”选集》,展示了电力行业最美的奋斗者风采。

    再如国网抚顺公司打造了“抚电工匠微课堂”直播间,现场学习各种技术操作,展现了生产一线技能技术人员的价值和魅力。

    今后企业应持续加强工匠文化培育,让工匠更有尊严,让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更为肥沃。

    2. 完善“工匠”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供制度支撑

    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为此,国有企业要努力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上制订实实在在的举措,提供制度支撑。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16项举措,为国有企业完善“工匠”制度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

    在培养方面,企业应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可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国有企业要结合实际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比如国网江苏电力《省级电网企业以培养青年工匠为目标的技能人员精准培养体系建设》就是很好的实践探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企业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在使用层面,企业应支持鼓励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

    在评价考核层面,《意见》指出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确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设置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订岗位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式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

    企业还可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等,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

    3. 畅通“工匠”职业发展通道,配套薪酬激励,辅以经济保障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5229元。其中,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平均工资最低,为59586元,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79%。

    我国从1994年起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将职业技能等级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5个级别,实行技能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制度。获评高级技师后,就碰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哪怕被评为“大国工匠”,也不会再涨工资。

    为此,《意见》也指出,对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可在其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在初级工之下补设学徒工,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

    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在工资分配上要发挥向技能人才倾斜的示范作用。

    4. 积极发挥国企党校、培训中心、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作用,调动组织效能

    国有企业应切实发挥国企党校、各级培训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网络平台的作用,调动其组织效能,打造孵化工匠精神的有力载体。

    例如国网辽宁电力公司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专家工作室“姜广敏工作室”,截至2020年已有11项技术革新获国家专利,带出省市公司两级专家6人,省市公司两级劳模5人,坚持26年研发,创造精益效益累计1680多万元,节约资金1.26亿元。

    5. 在攻坚克难、实干担当中,深化“企业工匠”培育模式

    如果说工匠技艺是其存在的“筋骨”的话,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工匠阶层得以传承延续的“风骨”。 在传统的师带徒中,工匠师傅通过向徒弟亲身示范技艺,传授“秘诀”“窍门”的技艺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把专注、细致、耐心、奉献、敬业等精神品质传承给徒弟。

    企业也常常采取岗前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等方式,提升职工技能水平,锤炼职工的职业精神。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企业应在攻坚战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式。

    例如国网石景山公司试行“揭榜挂帅”制度,组建青创柔性团队,组织青年跨专业、跨部门、跨单位成立柔性团队85支,开展创新项目141个,积极发挥青年智慧,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在青年工匠的培养上,柔性、三跨、“技师+工程师”都是很好的创新尝试。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上一篇:张维迎:只有最具创造力的人愿意做生意,经济发展才有希望
下一篇:管理者如何为工作赋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