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大连市企业联合会 > 宋志平:三精管理要义之经营精益化40条

宋志平:三精管理要义之经营精益化40条
2023-06-13 15:14:23   来源:   点击:

    “三精管理”主要是指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其中,组织精健化旨在提升企业的组织竞争力;管理精细化旨在提高企业的成本竞争力;经营精益化旨在提高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系统、全面、深刻地理解宋志平“三精管理”要义,总裁读书会分别从组织、管理、经营的三个维度,分三篇文章对宋志平《三精管理》(增订版)一书核心思想进行精编及连载,今天分享经营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业务归核化

    1.管理要眼睛向内,处理好人机物料,正确地做事;而经营要眼睛向外,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做正确的事。企业既要学会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选择,也要稳扎稳打,不盲目选择。经营精益化是围绕业务归核、有效创新、市场细分、价值创造等展开的,它的核心目标是建立效益优先的经营管理体系,解决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问题。

    2.企业都要有主业,要围绕主业形成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原则上应该舍弃。毕竟,任何企业都不是无所不能的,只能有限发展,因为任何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是有限的。

    3.按照常理做企业,我把常理归纳为“四大主义”。

    ①务实主义:做企业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事,一步一步地探索,逐渐找到规律。做企业光靠高谈阔论没用,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出好的产品、提供好的服务,最后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家要时刻牢记的。

    ②专业主义:做企业一定要围绕专业进行,做大企业,对标世界一流,这是专业化的;做中等企业,对标隐形冠军,这也是专业化的;做中小企业,就做“专精特新”,这还是专业化的。企业无论规模如何,都应该秉承专业化的思维,努力深耕细作,这是长久稳健发展的前提。

    ③长期主义:做企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件苦差事,久久为功,必须要坚守,要当成终生的事业来做,不懈怠,更不能逃避。企业家精神蕴含了创新、坚守和责任这三点,坚守是最不容易的。

    ④客户主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客户服务,都是为了创造客户,所以客户是我们企业的江山。以客户为中心,理解客户要求,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我们做企业的出发点。

    4.企业要聚焦四个核心,即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核心客户,这些都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看家本领,必须要做好。

    ①突出核心业务:业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原则上,中小企业应该采用“窄而深”的业务模式,拓展国际市场,打造行业隐形冠军;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业务也应尽量不超过三个,每个业务力争都能跻身行业前三。

    ②打造核心专长:企业要明确自身的核心专长是什么,没有核心专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③精耕核心市场:市场是企业的舞台,开拓市场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要根据行业特性和自身优势,理智地选择细分市场,这样既能减少不同市场的正面压力,又能集中优势兵力去经营好细分市场,成功的把握会更大些。

    ④抓住核心客户:企业有没有以及有多少忠诚的核心客户对于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凡是优秀的企业往往都建立了长期的客户和核心的客户群,都对客户忠诚,都在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并提供增值服务。

    5.企业在培育和巩固专业化能力的基础上,如有必要可探索有限相关多元业务。有限相关多元,就是在对现有业务做精、做专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选择那些与现有核心业务相关的产业和产品,顺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既坚守传统主业,又稳健开发新业务。

    6.大企业衰败的三个原因:当人才成长的速度跟不上企业成长的速度时,企业很快就会衰败;当企业面临的机遇太多,且选择太多时,企业也可能会衰败;很多企业失败并不是不创新,而是产业链拉得过长,导致顾此失彼,找不到重点和关键。

    7.在各种诱惑面前,能否有定力,坚持把自己的主业做好,这其实很考验企业家。还要注意的是,即使选择了做专业化,如果公司发展速度太快,快到人力和财力无法支撑的时候,企业也容易遇到问题。因为企业的成长是有节奏的,不能只一味地快速成长。我主张稳健成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8.做企业要尽量防范风险,让风险出现之后可控、可承担,这非常重要。企业家做企业,做得小还可以说是个人的,做大了实际上是属于社会的。防范风险,是企业家应有的担当、责任和情怀。在防范风险方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周期、研究周期;二是要学会应对危机。

    9.卓越企业倒下的五个阶段:一是狂妄自大,二是盲目扩张,三是漠视危机,四是寻求救命稻草,五是被人遗忘或濒临死亡。企业有的走完五个阶段要几十年,有的只用短短几年。就像爬山,爬上去可能需要10天时间,但是从山上掉下来只需要10秒。所以,从来没有强者恒强的道理,即使今天很强的企业,也要思考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自己。

    10.企业要想避免衰落、再造卓越,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①规模做大以后要有忧患意识,严防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士气低迷、效率低下、投资混乱、管理失控的“大企业病”,规模是把双刃剑,患上“大企业病”,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进而走向衰落。

    ②在扩张时要突出主业,要有取舍,不做与企业战略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业务。

    ③出现危机时,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力应对,防止风险点和出血点继续扩大;风起于青蘋之末的时候,就应该去解决,千万不能大意,更不能采取“鸵鸟政策”,如果不直面危机,危机就会越来越大。

    ④解决问题时,不能存“有病乱投医”的侥幸心理,要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症下药,有效解决。

    二、创新有效化

    1.今天是个创新的时代,但创新又是有风险的事情,人们总讲“不创新等死,盲目创新找死”。那么,怎么把握好创新的度呢?这就要进行有效的创新,不能盲目创新。

    2.创新包括五种情况:一是引进新的产品,二是引用新的技术,三是开辟新的市场,四是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实现新的组织形式或企业重组,这五种情况的创新,依次对应现在常讲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

    3.创新最初指的是企业创新,是企业对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今天在新组合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是科技,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科学,二是技术,三是企业的创新是产品。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基础,技术发明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没有科技创新很难进行企业创新。

    4.在科技创新中,既有高科技、中科技,也有低科技。企业既要重视高科技的研发,也要重视中科技和低科技的开发应用,高科技引领中科技、低科技的发展,中科技、低科技又是高科技的基础。实际上,高科技带来的经济贡献约占25%,大量创新是中科技和低科技的开发应用。

    5.创新是一项艰难的、风险重重的工作,但又意义重大。企业家的任务就是要平抑、减少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创新。简言之,就是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效率,节约创新成本,减少盲目、不必要的风险。

    6.创新的五大原则。

    ①有效的创新:企业要坚持创新的效益导向,要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进行,最终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

    ②有目的的创新:创新是有目的地寻求机遇的过程,有目的的创新甚至能减少90%的风险。企业在创新上不能做冲动派,也不能做盲从者,而是要有方向和风险意识,有的放矢,谋定而后动。

    ③要在熟悉的领域创新:不要盲目跨界,在熟悉的领域创新更容易成功。

    ④有组织的创新:创新不能单打独斗,任何创新都是在一个系统组织中进行,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开放共享的创新格局。

    ⑤有效的管理:在创新中,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创新做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管理。

    7.创新并不神秘,它既有规律可循,也有模式可依。创新模式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持续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和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认真研究,活学活用。

    8.创新的五种模式。

    ①自主创新:用自己的力量开发创新的活动,原始创新和独立创新都属于这个范畴。

    ②集成创新: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探索和开发新技术,实现各种要素的有效集成和优化组合,集成创新是介于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之间的一种创新形态。

    ③持续性创新:企业中大量的创新属于持续性创新,企业要立足现有产业,深入挖掘创新潜力。

    ④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在一个行业里大概15年发生一次,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成,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战略以及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条件。

    ⑤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发现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为企业、客户、社会创造价值,从而淘汰旧的商业模式。

    9.资本是创新的杠杆,是创新的工具,是创新的引擎,是创新的动力。我国资本市场支持了国企的改革和发展,支持了民企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支持了企业的创新和转型。

    10.企业直接融资分为三类,一是通过企业间相互持股、参股的方式进行融资,二是通过私募基金,三是通过二级市场上市。企业要特别强调拥抱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

    三、市场细分化

    1.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驱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加速变革。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个企业都能做好自己的事,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2.中国建材产业升级的“三条曲线”,即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三条曲线的划分,让中国建材各企业都处在某一曲线的发展范畴,清楚各自的转型升级任务,创新的目标和路线也很清爽,避免打乱仗。

    3.大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增长往往会陷入停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早早放弃了核心业务,没有充分挖掘核心业务的增长潜力,也没能调整商业模式以适应新的竞争需求。事实证明,即便在整个行业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企业也能通过聚焦所处行业中的细分市场而获得较大的增长,轻易离开一个增长乏力但市场空间巨大的行业是不明智的。

    4.转型不是转产、转行,而是立足于本行业,在对现有业务精耕细作的基础上,持续提质增效升级,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改造传统行业。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过剩行业中企业的应对策略,可能不宜立刻从本行业撤离,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细分,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照样可以实现效益的逆势上扬。

    5.市场细分包括地理区域细分、品牌定位细分、产品品种细分和特殊客户细分,做企业一定要在细分领域里占据优势,做成头部企业。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通过市场细分,沿着产业链延伸,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时下一种重要的经营方式。

    6.企业重点要向“四化”转型。

    ①高端化: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力度,综合运用制造业服务化、产研集合、集成创新等模式,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产业链高端跃升,提升上下游产业链整体价值。

    ②数字化:进入产业互联网阶段,制造业要充当主角,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③绿色化:一是原料采用时要节约资源的使用,二是在生产过程中要减少排放,三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有利于健康安全。限制生产和产品应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绿色化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④服务化: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延伸,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比重,由单纯提供产品和设备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系统解决方案转变,实现价值链和商业模式重构。

    7.企业存续和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客户,企业有客户才能生存,所以一定要创造忠诚的客户。除了把握客户的需求外,企业更难的是创造客户需求,只有走在客户和市场前面,才能提供更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吸引和培育更多的长期客户。

    8.做企业的“三个信心”:没有比员工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客户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你怎样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会怎样对待你的客户。员工对企业有信心,才会在服务客户时充满热情和活力,进而会感染客户。

    四、价值最优化

    1.企业不仅要关注销量,更要关注价格。销量和价格有一定的矛盾,最理想的状态是量价齐涨,至少做到价涨份额不丢或量增价格不跌。当价格和销量不可兼得时,我们应确保合理的利润,找到价格和销量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一味牺牲价格去增加销量是行不通的。

    2.企业不是价格的被动适应者,而应掌握定价的主动权,尤其是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通过降价来扩大销量的经营思路无异于自杀。以一个产品为例,如果销量减少20%,企业利润就会下降15%;而如果降价5%,企业利润则减少了60%。

    3.量本利(VCP),最初是通过对企业产量(volume)、成本(cost)和利润(profit)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后来成为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一种基本盈利模式。它的核心理念是企业通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来取得利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薄利多销。但在过剩经济背景下,产品供大于求,企业再去多增加产量,不仅不能摊薄固定成本,反而会增加了变动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4.面对“量本利”失效的情形,中国建材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价本利(PCP)。“价本利”模式实行“稳价、保量、降本”的六字方针,它强调在稳定价格的基础上,尽量保住销量,通过管理整合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合理利润。在“价本利”理念下,利润是目标,价格是龙头,成本是基础。

    5.市场竞合,强调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竞合理论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和保持与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一种动态合作竞争关系,最终实现共赢局面。

    6.从竞争到竞合,是过剩行业必须完成的跨越。竞争,体现在技术创新、精细管理、环境保护、品牌塑造、社会责任等方面;合作,体现在执行产业政策、确保市场健康、交流学习管理技术等方面。如果说市场竞争是对低效的计划经济的校正,市场竞合就是对过度竞争的校正。

    7.竞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任何成功的事业一定是双赢、多赢和共赢的结果。财富是一个增量,而不是定量,不是你分了我就少了,而是大家共同把蛋糕做大,在增量的基础上分享财富。如果从利己主义出发,必定引发恶性竞争;从互利主义出发,就能实现良性竞争;从利他主义出发,就能齐心合力走出恶性竞争的“丛林法则”,让更多人通过企业的平台实现共富和共享,这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内在动力。

    8.在做企业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企业盈利作为首要任务,让企业在经营中千方百计找到盈利点和创造盈利模式。企业要在经营上做精就不能盲目地扩张,不能简单地进行压价的低质竞争,而需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

    9.今天的资本市场,拥有一种巨大的魅力:不仅可以放大价值,还可以把价值提前实现,它最大的益处就是支持创新。然而,这种神奇的力量也有另一面,就是无序扩张,为此我们一方面要让它健康发展,支持企业的创新;另一方面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10.千亿级上市公司的三个特质:一是行业龙头或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二是高盈利性、高成长性;三是企业的治理结构比较稳定。

    要打造更多的千亿市值上市公司,一要有取舍地布局大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领域;二要打造公司核心专长、特殊竞争力,通过资源和时间的投入与累积构建品牌、技术壁垒;三要提升盈利性和成长性,做优做强,力争成为行业头部企业;四要提升治理质量、重视管理层股票计划和员工持股等激励措施;五要重视价值管理,把市值的增长纳入业绩考核的范畴。

    11.低市值上市公司的三个问题:一是重融资轻机制,二是重利润轻市值,三是重管理轻治理。

    对于现有的低市值上市公司,要改善公司质量,增强价值管理意识,认真研究资本市场的规律和变化,利用好资本市场上的科创板、创业板、私募股权、风投基金等资源和工具,学会将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结合去提前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把价值做起来。

    12.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才能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繁荣。高质量上市公司应该做到主业突出、治理规范、业绩优良、提高核心竞争力、承担社会责任。

来源:企业家杂志 


上一篇:朱宏任:全面开创企业管理新时代
下一篇:彭剑锋:当前,我们需要怎样的企业家精神?